23岁员工加班猝死:当代打工人的生死时速

来源: 阿职

2022-04-14 10:21:04

 

 


生活这个东西,永远能随随便便吊打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
 

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9日凌晨1:30,1998年出生的多多买菜团队员工张某霏,在与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,晕厥倒地。同事立即呼叫120送往乌鲁木齐本地医院,经近6个小时急救依然无效,不幸离世。

 

根据网友未证实的爆料,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团队,似乎早就不是996加班这么简单,甚至也不是快手和字节跳动的一周单休一周双休“大小周”制度,而是一周无休一周单休的“超级大小周”。


都1202年了,当我们以为996这个3年前的话题早已沉寂,这条新闻再次提醒我们一个过于残酷的现实:原来普通人毫无安逸可言的人生,真的都是拿命拼来的……

 

 


内卷时代,极致真实就是极致魔幻

 

对于当代打工人来说,“时间”是一个最大的悖论。

 

一方面,人的生理寿命越来越长、退休越来越遥遥无期、加班时间也无止境的增长。

 

对于中国1600万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来说,“996”、“超负荷工作”、“常态性加班”并不是什么茶余饭后闲谈,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、工作生活的一部分。

 

加班常态化,不仅让互联网工作成了“高危职业”,很多传统行业,如金融、广告、建筑、设计、教育培训、公务员……一样存在高强度加班的问题。

 

另一方面,我们的“社会寿命”却因为超快的生活节奏,被压缩得越来越短。正如面向年轻人的紧凑型公寓、紧凑型汽车、紧凑型办公空间,人的一生也开始活得越来越紧凑。

 

幼儿园开始上补习班,小学入学就要面试,20出头有人催婚,25岁就要被同龄人抛弃,30岁已经是挥别青春的黯淡中年,35岁没做到管理层就要被职场无情淘汰……

 

这几年的新闻说明,就连年轻也不再是拼命加班的“免死金牌”。

 


很多经典的管理著作,喜欢用福特汽车优化生产线、实施8小时双休日工作制的例子。经历过19世纪初繁荣的人,天真的相信未来技术发展能够让人更自由、生活更幸福。

 

然而事实是,当代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以令人幸福为目的,而是彻底为消费注意服务。为了消费增长,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销售、广告、运营、内容、公关职位,让技术发展而过量生产的产品能够卖出去,制造利润。

 

一边制造着繁琐冗余的工作,一边吹起了过度消费的泡沫,一边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加班之重,一边又担心被低工资的新人甚至机器取代,这样的时代之痛,我们称之为“内卷”。

 


经常能看到网友的鬼才反义词段子:合同的反义词是离异,内卷的反义词是外包,上联“满目霜花云弄雪”,对下联“秃头浪费电吹风”。

 

这些三分自嘲、七分抖机灵的段子,其诡吊之处就在于,现实中无数打工人正在把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对应关系,活成了自己的人生。

 

比如为了应对普遍存在的加班,年轻人无法选择充分休息放松,只能寄情于实际作用不明的“养生”,来满足纯属心里安慰的求生欲。

 

熬最晚的夜,敷最贵的面膜;一边加班写代码,一边狂吞护肝片;下午奶茶续命,晚上抗糖丸兜底;客户酒局推不掉,12年威士忌泡枸杞……

 

然而养生解决不了过劳的疲惫,它本质上是一种变味了的自我提升。而对于市场来说,养生却是一个千万级别的消费市场,其中自然少不了桃胶、燕窝之类的智商税。

 

说来说去,不过又是一门生意。打工人心里也非常清楚,钻研养生不过是一场自我安慰的群体高潮。

 

曾经有位爱养生的朋友,因为加班太多把体检了推迟了好几次,最后干脆不做了。他说不体检反而安心,一旦查出什么毛病来,自己可能要当场崩溃。

 

坚强的同时自我放弃,就是打工人的魔幻现实主义。

 

 


技术发展不以人为目的,每个人都被困在系统里

 

《人物》杂志在公众号上发布了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。这篇文章就像在沸腾的油锅里投下一颗石子,舆论瞬间炸开了花。

 

2016年,中国外卖小哥三公里送餐平均时限1小时。到2017年,这个时间变成了45分钟。2018年,38分钟。

 

当一份外卖被我们拿在手里,它的正常速度是由超速、闯红灯、逆行等一系列危险行为组成的。外卖小哥的夺路狂奔,就是我们每个人疲于奔命的生活。

 

这个年代,到底还有谁不是困在系统里、被算法裹挟着加速前进呢?

 

上个月北京新冠感染者的流调,显示出大城市打工人的普遍状态:上班、开会、加班、出差、考研,吃不怎么好吃的简餐或外卖,夜里做着北京奋斗的梦,清晨在河北醒来。

 

每天,都有成千上万的打工人假装自己有生活。

 


相比前几代,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,经济来源更加不稳定、未来发展预期更低、竞争压力更大、阶级上升的通道更少。过度高压的竞争和进一步被压缩的生活空间,导致年轻人把“拼命工作才能活着”的观念,内化为理所当然。

 

“不打工,100%的痛苦都是因为没钱。”对于新一代打工人,效率是保障生存的第一目标。


你不忍受加班,有的是人愿意忍受,这样的状态不仅惯坏了公司,更让无条件、无报酬的加班,形成更加残酷的内卷。

 

最后,打工人干得越多,越是证明自己效率更高,结果工资更低、工作更不稳定,越是被剥削得更厉害。大家忍着不辞职,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,然后去兼职。这就是之前一度很流行的“兼职刚需”。

 

就连资本看好的流行文化和消费趋势,也都以提升效率、节约时间为前提。

 

单身独居?宠物电商、一人食、15分钟瑜伽和轻健身了解一下。没时间买菜做饭?生鲜、日用品、半成品菜肴一小时送货上门了解一下。没时间娱乐聚会?综艺、剧集、手游、短视频了解一下。


什么?连逛电商页面都没时间?还有直播带货等着割你的韭菜。

 


90后虽然是最穷的一代人,却也是拉动消费功劳最大的一代人。因为年轻人把钱花光的速度实在太快,在信用卡、花呗、拿去花之后,又有了消费贷、小额贷、校园贷。

 

消费主义,是这个社会一切系统的最高形式,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沦陷其中,并自以为天经地义。

 

为了让消费和奋斗更名正言顺,这个社会甚至发明出“财务自由”概念——只要你拥有足够的钱,你就拥有了幸福和自由,拥有了对人生的控制权。

 

然而“财务自由=幸福”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,为了财务自由反而有更多人牺牲了幸福。更有甚者,很多人是为了别人的财务自由在燃烧自我。

 

就像拼多多因为增长速度惊人,一直被行业内称为“火箭厂”。很多校招大学生和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涌入,幻想着做一名“火箭工程师”,却没想到自己只是一次性的“火箭燃料”。

 

 


如何解放自我消解的“单向度的人”?

 


虽然上述“乌龙”回应引发大规模声讨,留言里却出现了一种声音,认为这段话本质上没有毛病,因为这就是现实世界,是事实。

 

这种声音,就是内卷常态化最可怕的后果,是让人将冷酷的现实等同于理当然当,彻底认同“底层的生存就是拿命在拼”这种毫无人味儿的观点。

 

且不说一个大学毕业后进了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,怎么就成了社会底层。这种话里话外透出的对他人生命的漠视,甚至对自己的困境和挣扎的漠视,不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,“单向度的人”吗?

 

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上世纪60年代,工业化社会的繁荣时期提出一个概念:单向度的人。

 

他认为,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实现了社会一体化、失去其内在否定性,而只剩下维护现存制度肯定性一面的、单向度的社会。在这种社会中,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前景显得暗淡。

 

简单来说,单向度的人,就是把自己渴望的幸福,跟消费捆绑在一起,将获得财富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实现,因此很容易产生盲目又冷漠的“慕强心态”——认同效率至上,漠视他人和自己正在遭受的压迫,否认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人生追求。


普通人把加班内化为奋斗是一种求生欲,单向度的人却在自我消解中,连求生欲都失去了。

 

这就是为什么,“摸鱼哲学”逐渐成为打工人的职场正义。毕竟在这个“我拼命加班,明年老板就能换玛莎拉蒂”的时代,无声的抵抗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。

 


用命换钱真的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吗?过度加班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?

 

自媒体“人神共愤”曾讨论过,为什么互联网行业成为996 的集中营。

 

在一个野蛮生长的领域中,占领市场、研发产品、拓展业务所带来的利润,肯定要比优化管理、提升效率和沟通、肃清企业内部腐败要大得多。

 

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是跑得不够快,分分钟就要被竞争对手打死,所以只能靠从创始人到员工每一个人拼命加班、拼命融资、拼命向前冲。

 

“八小时工作制”,本身是管理革命的产物,而不是劳工权益运动的结果,是激烈的商业竞争下的资本家的主动选择。

 

只有当中国市场完全成熟,政府监管更周全,商业变化慢、人力成本高、创新机会罕见,企业才会像当年的福特汽车那样,推动精细化管理,让员工通过享受生活来拉动消费。

 

只有到了这样的时代,有偿加班、不加班才会成为主流。

 

衷心希望我们这一代打工人,在退休前能够看到不加班时代的到来。


阿职问

你有感受过厌倦现在的生活,却无法逃离的时刻吗?


吐槽、疑惑、倾诉,有什么想说的,都可以跟阿职说~